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说课稿
桂东县第一中学 方建远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一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一、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二、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三、为后面选修4进一步学习原电池、电解池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开路”,所以这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困难与成功。②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索,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说教法
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设计思路与依据:
本节教材对原电池原理内容叙述篇幅很少,几乎就是对几个概念的定义,但同时又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首先,新课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当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又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所以本节教材内容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因而教学上采用实验探究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我对本节教材内容作了一些处理。
⑴调整教材知识顺序,先学习原电池知识,然后再学习2009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以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再认识。
⑵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⑶ 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⑷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能按照“设置问题情景 ---- 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分析验证 ---- 得出相关结论 ---- 引发新的问题情景 ---- 提出新问题 ---- 实验提供直接经验 ---- 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 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三、说学法
1.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必修I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知道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电源,形成闭合回路。但是学生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这种情况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了“将锌粉和稀硫酸直接接触进行反应”这一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事实的直观材料去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实验技能基础
经过几个月的高中学习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且由于物理课上的训练,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路组装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观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