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常德市桃源一中 廖淑珍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人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4.教学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5.教学难点
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四、教法分析
新的中学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化学思维、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我们桃源一中一直推崇生态高效课堂,以生为本,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课堂的高效性。基于此特点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原电池反应是一个微观世界,电流的形成以及离子的移动等光凭老师做演示实验或讲解,无法达到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作为课堂的主体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作为引入,以激发大家的兴趣,然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探究,层层递进,把原电池的特点、形成原理、形成条件全部通过实验探究出来。
(一) 创设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我以中国新闻网报道的一则新闻为背景材料设置了一个情景,结合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一环节中我的目的是利用图片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向性,但又能留一定的想象空间,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办法,譬如烧火生烟、SOS等等,其中有学生就提出用身边水果来发电,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引入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实验探究---水果电池。
(二)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过程
首先是第一个实验探究----橘子电池的探究,由于是身边非常熟悉的水果,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明显的看到了电流表的偏转,同时我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变的角度分析出此装置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而探究出本堂课的第一个问题---原电池的特点。
第二个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原理,在这一过程中,我想通过学生做实验看到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从而真正达到新课改中提到的生态高效课堂。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里的第一个实验,学生通过做实验发现铜片上有大量的气泡,开始提出很多种解释,譬如:电子是铜给H+的、电子是锌由溶液传给铜片、电子是由锌片经导线传给铜片的等等,最后通过讨论学生无法确定电子是通过溶液还是通过导线传给铜片的,这时有学生提出了在导线中间连接电流表的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该实验弄清楚了原电池中电子的走向以及溶液中的情况,从而探究出了本堂课的第二个问题-------原电池的形成原理。这样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解释现象以及自己提出实验方案来验证电子的移动途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第三个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这一部分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以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为基础,每次更换一个变量设计了三个改装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让学生在探索中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三)练习巩固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原电池的形成原理和条件,在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三套装置,首先要学生判断能否形成原电池装置, 只有第一套装置可以,再简单的分析现象以及写出电极反应。
(四)课堂小结
(五)联系生活
我们学习知识的就是为了能够把知识用于生活生产中,在本环节中我提出“如果把我们今天探究的原电池原理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中,你会做些什么?”这一问题,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通过学生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从我们现在广泛应用的电池、低碳减排、开发新能源三个方面进行归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