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3.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4.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5.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重点:
(1)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赠送)
一、情景导入
【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的说法的事实依据?
【投影】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
【提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合作探究
原子的构成
【投影】教材第65页图3-8。
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放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讲解】那就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体积之比。(对照投影)。
【提问】原子这么小,还能不能再分呢?
【投影】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可见,原子内部还有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的结构空间是怎样的呢?
【投影】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粒子。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孙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提问】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投影】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讲解】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展示】播放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65页图3-9,谁能概括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数量、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投影】教材第65页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部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投影】
原子中子(不带电)()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