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单元教材共分三个课题:分子和原子、原子结构、元素。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物质结构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可以转化为离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在化学反应中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
5.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6.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所标示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
7.初步学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并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8.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9.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2课时
课题2 原子结构 2课时
课题3 元素 2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基本特征。
2.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难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赠送)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2.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
二、合作探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演示】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展示】一条洒了香水的手绢。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播放动画】
1.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2.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手绢上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讲解)原来手绢上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