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糖 多糖》教学设计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 王振宇
一、课标解读
1.内容要求
对比二糖、多糖代表物的组成与化学性质,挖掘糖类物质的生命科学价值。
2.学业要求
(1)能列举典型的二糖、多糖类物质,说明二糖、多糖与单糖的区别与联系;
(2)能探究蔗糖、麦芽糖的化学性质;
(3)能描述淀粉和纤维素的典型性质;
二、教材分析
本节所介绍的二糖、多糖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教材在每一节的开始,都以该类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和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作为引言,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介绍其组成、分类、结构、性质和用途时,教材遵循前几章介绍烃和烃的衍生物时所使用的学习和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模式,体现物质结构对性质和用途的决定作用。同时,由于多糖是单糖的缩聚产物,故教材先介绍了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再依次介绍不同聚合程度的产物,如二糖、多糖。教材根据生物大分子的构成规律,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来认识物质,从化学角度来解释生物功能,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认识视角与学习视角。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单糖的典型代表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且对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对二糖、多糖的性质、实验现象、结论等进行合理的预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重在让学生了解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科学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二糖、多糖常见代表物的典型性质,能够说明二糖、多糖与单糖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蔗糖、麦芽糖的还原性。能描述淀粉和纤维素的典型性质,深化对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中羟基和醛基性质的认识。
3.了解淀粉、纤维素与葡萄糖的关系,认识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在人体内的重要生理功能,体会化学对健康生活的指导意义。
4.指导糖类物质在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应用,能对糖类相关的社会性议题做出有科学依据的判断、评价,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评价目标】
1.通过对二糖水解产物的性质的预测,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2.通过单糖、二糖、多糖转化关系模型的构建,发展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通过认识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在人体内的重要生理功能以及讨论糖类相关的社会性议题,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典型性质及应用。
难点:从官能团典型性质的角度认识糖类物质与醛、酮、醇类物质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任务促学:1.蔗糖、麦芽糖的物理性质及来源、用途;
2.蔗糖、麦芽糖的化学性质;
3.淀粉、纤维素的物理性质及来源、用途;
4.淀粉、纤维素的化学性质;
习题测学评价诊学:通过课堂环节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课堂练习检测等来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助学:结合蔗糖、麦芽糖还原性性质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学习二糖的相关化学性质。
学案促学:通过学案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 法:交流合作、实验探究、演绎归纳
七、教学思路
本节课先从复习第一课时糖类的分类引入,结合已学习的单糖知识进行类比迁移,先学习以蔗糖、麦芽糖为二糖代表的物理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化学性质。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自主归纳总结以淀粉、纤维素为多糖代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