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硝酸的性质”教学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中 周鹏
一、教材分析
《硝酸的性质》是高中阶段“硫酸的性质”之后,元素化合物中的又一节重要内容,是在新版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由“性质、用途、制法”这一主线,系统全面地简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但这样的课往往不能成为学生看好的课。然而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活动多起来,时间能否控制,教学任务能否完成, 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成为困扰老师课堂教学的难题。
根据认知冲突理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异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何保留原有的知识结构,又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关键在于设计能造成学生认知冲突的实验和开放式的问题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落实“在体验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养成比较重视结论(如方程式,产物类型,反应现象……),对过程、方法注意不够,不善于探究。学生已经具备了“盐酸”和“硫酸”的基本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运用模仿、比较等方法,通过实物和实验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但在遇到硝酸与金属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和颜色变化有些特别而复杂,显得不同于盐酸和稀硫酸,也不和浓硫酸一样,学生会感到困惑。因此引导的重点应放在探究化学性质上,对物理性质则放在仔细观察、确切表达、原因分析上。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制备硝酸铜路径的探究,了解硝酸的性质,认识并实现硝酸及其氮的氧化物之间转化,构建物质转化的一般思路。
②通过了解制备硝酸铜的氮循环,构建元素守恒观念,体会化学与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进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
【评价目标】
①通过硝酸铜制备路线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水平。
②通过对路线设计环节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物质类别观、元素价态观。
③通过对路线设计方案不断优化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的性质
教学难点:物质转化的一般思路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探究由Cu、浓硝酸、蒸馏水为主要原料生产Cu(NO3)2,开展小组合作,围绕生产效率、原料利用率、环境保护等角度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来学习硝酸的性质,同时诊断并发展学生的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水平、物质类别观、元素价态观、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