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平衡的特征与反应条件控制》教学设计
设计者: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陈汉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的特征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中二级标题“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的内容。本节内容在课标中要求学生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完成对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反应限度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学以致用,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既落实“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素养目标。
对比旧教材,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排版上,开篇更加明确了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重要性,选取工业上合成氨气作为核心的举例对象,取消了旧教材中以煤的燃烧条件作为分析对象,使得教学内容前后呼应更加紧密,在巩固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平衡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更加有据可依去分析条件控制的可行性,总体布局上更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将提升煤的燃烧效率设计成思考和讨论,与旧教材相比,反其道而行,根据已学知识,从学生远及近,由抽象到具象,这更能让学生去接受、理解,学以致用,更加深刻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向炉膛鼓风,用煤粉代替煤块可以使得炉火更旺;将食物放入冰箱中,可以使得食物保存更久;控制反应物的浓度、反应容器的温度,可以使得反应的快慢不同等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对于反应条件的控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很多反应是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知道了可逆反应的特征具有双向性以及不完全性,化学反应存在平衡,并且对于平衡的建立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平衡的特征“逆”、“等”、“定”、“动”、“变”还是不够深刻的,改变条件实现反应限度的认识前提是需要学生对于反应已经达到限度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化学平衡的标志也是本节内容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条件控制,往往停留在控制反应的快慢上,对于提升反应物的利用效率,提升产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去选取合适的反应条件,是缺乏系统的认识的。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体会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可变化的过程;
2.能根据化学平衡的特征,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已经达到了反应的限度;
3.能初步从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限度的相关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解释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问题,体会化学学科价值。
【评价目标】
1.通过对化学建立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2.通过思考与讨论、当堂训练,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平衡限度标志的认识;
3.通过对燃烧煤、合成氨反应条件的选择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证据推理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平衡特征的内涵,能利用平衡特征判断达到平衡的标志。
2.教学难点:化学平衡标志的判定,合成氨条件选择的依据。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从平衡的建立过程分析化学平衡的特征
讨论法——从多角度讨论分析提升煤燃烧的效率的方法
逻辑推理法——初步认识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可变化的平衡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安排在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平衡之后,旨在巩固学生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知识,能从平衡的建立过程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能从速率和限度的角度认识到反应条件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化学的价值。为此设计教学:
1、结合已有知识,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根据特征确定达到化学平衡标志的依据;
2、回顾速率的影响因素,及时巩固学以致用,分析提高煤燃烧的利用效率,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
3、进一步认识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可变化的平衡,由于这个内容将会在选修一化学反应原理中,有进一步的探索,设计的落脚点,仍以改变条件对正逆速率的影响为依据,以合成氨气条件的选择为重要的抓手,突破从提高产率,改变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选择有利化学反应条件;
4、通过问题引导、思考与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特征以及平衡标志的认识,综合考虑速率与平衡的角度,深化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