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醇》教学设计
——基于实验探究学习乙醇的性质
设计者: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卢文静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中必修课程本节教材从化学史实和生活实例引入乙醇,学生容易就此根据经验总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然后再通过分析分子结构引入取代基和烃的衍生物概念,指出衍生物的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与母体化合物烃的结构不同,因此性质也有所区别,深化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观念的理解。教材编入乙醇与钠反应的实验,并分析乙醇与乙烷具有不同化学性质的原因,由此引入官能团的概念。这样既介绍了代表性物质的化学性质,又让学生认识到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教材中乙醇的氧化反应重点在于催化氧化,其中包含了生物体内酶催化的氧化反应,以及乙醇与高锤酸钾等氧化剂的反应,由此打通了从乙烯到乙醇、乙醛、乙酸的物质转化链。教材在本节和本章最后编入相关习题和“整理与提升”,帮助学生分析这一转化过程中的官能团和物质类别变化,深化其对有机物性质与转化关系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了解了乙醇的用途,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教材在第二节介绍了乙烯,反应产物中涉及卤代烃,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含有官能团的有机物,此外,通过对烷烃、乙烯性质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有机物的性质是由其特殊结构决定的,而性质又决定了其用途,这与无机物的学习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微观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实验现象,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乙醇的组成、结构、官能团、物理性质及用途。
2.了解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及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认识羟基与其性质的关系,会运用乙醇的结构分析其化学性质。
3.根据乙醇的性质和反应规律,认识醇类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实现有机物的转化。
【评价目标】
1.微观探析:从官能团的角度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2.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探究乙醇的结构与性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官能团的概念。
2.教学难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方法
1.模型法(搭建乙醇的球棍模型)
2.探究法(乙醇的结构和官能团、乙醇的催化氧化)
3.归纳法(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类推醇类的结构和性质)
六、教学设计思路
以古代诗人酒后作诗引入与酒相关的诗句让学生填写,增加学科间的融合性,并由此引入乙醇。已知乙醇的分子式,用球棍拼接出符合其分子式的结构模型,并通过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观察推测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分析出乙醇的结构,同时引出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氧化反应,进一步得出乙醇发生的反应都与氢氧键有关,强调官能团决定乙醇的性质。让学生在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催化氧化反应)的过程中,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羟基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合物中官能团决定其化学性质的学科思想,同时可迁移到醇类物质的性质,实现有机物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