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传统文化涉及“物质”“变化”“分离的”的判断

分类:1-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日期:

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

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何种物质。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

由古代文献内容,联系化学反应的特点与本质,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等。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

 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

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

“……(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思维模型】 传统文化试题虽然情境素材陌生,但考查的落脚点在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元素化合物性质等。答题过程中既要有学科必备知识储备,又要有基本文学素养。解题思维模型如图所示:

image

标签: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资料和试卷,除特别注明外,都收集于网络或由网友上传,仅限学习交流。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资料和试卷,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资料和试卷,未经原作者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