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多个视频只播放第一个文件,完整视频请下载后播放。
《皮蛋粉成分的探究——酸碱盐的复习》实验教学设计
新乡市金龙学校 张弘珊
一、实验背景
初中化学人教版的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分散在九年级下册第十和十一单元,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难点,也与高中阶段的离子反应、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衔接紧密,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结构上归属于“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这一学习主题,课程标准对这一主题给出了如下教学策略建议[1]:
(一)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手段,联系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具体物质,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多样性;
(二)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三)充分发挥学生必做实验的功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机会,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反思与交流的基础上提炼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四)设计关于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真实情境和任务,发展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合作、实践、创新等能力[2]。
二、学情分析
酸碱盐的知识点多而琐碎,且联系紧密,所涉及物质和化学方程式很多,在新授课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还不能建构清晰的酸碱盐知识网络[2],且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及迁移运用能力较弱。如果在复习课中仅以枯燥的题海练习及知识重复来开展教学,不利于学生学科知识复习和思维的交互发展,也无法体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乐趣和自豪感。
基于上述分析,利用生活中风味独特,味道有争议的皮蛋的制作为教学素材,利用学生已具备的学习方法、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在探究皮蛋粉的成分和制作皮蛋过程中,设计任务模块式教学,包括了解传统皮蛋如何制作、调制料泥、制备浸出液、料泥浸出液成分的探究、模型建构、废料处理、制作皮蛋。在几个任务之间穿插酸、碱、盐等不同物质类别间的相互反应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寻找知识间的关联,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达成素养目标。
三、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教学法
学法:类比归纳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
四、实验素养目标
(一)化学观念
通过对皮蛋粉成分的探究,复习酸、碱、盐等不同物质类别间的相互反应及转化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寻找知识间的关联。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微观本质的学习,建立微观本质更能反映一类反应规律的科学思维。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对浸出液成分的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选药品、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得出结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构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探究的思维模型。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快乐的制作皮蛋,享受化学的乐趣,劳动的乐趣,了解皮蛋的制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世界食品加工史上留下的宝贵财富,提升民族自豪感,落实文化自信的课堂思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