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课时的知识内容是教材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通过本节的学习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在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利用质量和体积计算物质的量的方法;同时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建立了溶液的概念,指导可以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本节课的学习是要求学生将物质的量的概念与溶液组成相联系,建立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概念,同时呼应上一章中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溶液是由一定物质的量的溶质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进而从宏观上明确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应用。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溶液组成的简单模型,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对比生活中不同的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理解在不同应用下选择不同表示方法的科学意义,体会物质的量浓度在环保、检验检疫等社会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初中溶液以及质量分数的相关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接触到很多需要表示溶液中所含物质多少的地方,都有哪些呢?
[投影]生活中见到的各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数据。
[讲解]通过上面的照片,我们发现生活中表示溶液的浓度,实际有很多方法,白酒中的酒精含量是体积百分数,食用油用的质量分数,矿泉水中的矿物质含量用的是mg/L,而检验中使用了mmol/L这样的单位,即表示在1 L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多少mmol(毫摩尔即10-3 mol)。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
[讲解]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其符号为cB,这里的B表示某种溶质,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
[设疑]同学们能说一说,什么是1 mol/L的NaCl溶液吗?(在每1 L的溶液中含有1 mol NaCl的溶液)如果在100 mL的NaCl溶液中有0.2 mol NaCl,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呢?(2 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