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多个视频只播放第一个文件,完整视频请下载后播放。
【视频+课件+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优质课比赛资料《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池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安徽省涡阳第一中学 田春雨
安徽省涡阳第一中学 教师姓名: 田春雨 指导教师: 宁世余 龚长乐
一、课标呈现
1.内容标准
知道生活中常用的电池类型,以干电池、铅酸蓄电池为例认识化学电源中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
的结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应用。
2.学业要求
能描述电池的工作原理、优缺点,能书写相关的电极反应式,能利用化学物质设计电池。
3.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基于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知识应用课。本节课的核心即从化学电源的类型出发,再进 阶到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探究学习,最后通过化学电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化学学科
的社会价值。
(2)素养呈现
由于化学电源的优缺点体现物质宏观性质,通过学生实验设计进行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探究和 优缺点本质原因的探析,再通过实验事实和数据来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和分析,最后整体上理解化学 能转化成电能的工作原理,从而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 、“科学 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
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策略分析
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 项目式教学策略使用,不仅能使学生利用多学科的知 识和经验 在探究、沟通、创新和协作当中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化学学科中科学探究、证 据推理、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四重表征:符号—— 电极方程式;宏观 ——实验现象;微观—— 微观探析;数值—— 电流数据大小的分析。四重表征的利用,将化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 ,体现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既突出化学学科的思 维方式,又体现化学学科之美,促进学生
对电化学的深度学习。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层面:已经初步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但仍处于理论的初步学习, 尚未建立与真实
化学电源的联系。
2. 能力层面:能够初步提出问题,处理简单问题,但是思维的严谨性存在不足。
3. 心理层面:探究欲望强烈,充满学习自信,但整合信息,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存在不足。
四、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能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设计实验将化学能高效的转化为电能。能运用原电 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电化学问题。
能基于证据说明各种化学电源的优缺点,了解化学电源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会 化学学科在
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体现的价值。
2.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化学电源(一次电池、二次电池) 的工作原理。
(2)正确书写有关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3)了解化学电源的广泛应用及废旧电池的危害。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实验用品
二氧化锰、锌片、氯化铵溶液、氢氧化钾溶液、石墨电极 等。
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酸性和碱性锌锰干电池和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极方程式书写。
难点: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