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线老师谈高考阅卷,附2025年高考河南化学评分标准
前不久有幸参与了2025年高考化学实验部分的阅卷工作,工作期间与省内同仁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让我得以站在高考评价体系的视角,深入剖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思维能力。这段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高考命题逻辑的理解,也为后续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一、高考阅卷整体理解
(一)科学严谨的阅卷机制
此次阅卷工作展现出高度的规范化与精细化。阅卷前,专家组围绕实验题的评分细则展开多轮研讨,结合命题意图与学生常见答题情况,制定出细致入微的评分标准。在经历一天半的试评阶段,阅卷教师通过反复比对、集体研讨,确保对评分细则的理解高度统一。正式阅卷过程中,采用“双评+仲裁”模式,若两位教师评分差值超过阈值,将自动提交给仲裁组,有效保障了评分的公平公正。此外,系统实时监控阅卷进度与质量,确保每一份试卷都能得到客观、准确的评判。
(二)评分细则的多维考量
实验题的评分细则聚焦“科学性、规范性、逻辑性”三大核心维度。在科学性方面,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现象解释等内容的回答必须准确无误;规范性体现在化学用语、符号、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以及答案表述的条理清晰;逻辑性则强调答案内容之间的因果关联,尤其在实验设计、误差分析等题型中,需要学生合理阐述推理过程。例如,在“乙醇的作用”的题目中,满分答案必须要准确写出“促进硫磺的溶解”“促进溶解、有利溶解”“作溶剂”这种突出溶解的措辞,而有不少考生答出“促进硫和氢氧化钾的溶解”甚至“增大氢氧化钾的溶解度”这种错误表达。
(三)学生答题典型问题剖析
知识迁移能力不足:面对教材原型实验的变式题目,许多学生表现出机械套用知识的倾向。例如,16题第三问“步骤一中,样品完全溶解后,必须蒸馏除去乙醇的原因”题目中,部分学生因实验情境、试剂或操作步骤的细微变化而不知所措,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新情境中习惯性的套用“干扰实验结果”、“乙醇易挥发,乙醇易溶于水”“乙醇促进过氧化氢分解”“乙醇导致过氧化氢分解”等等错误表述。
证据推理意识薄弱:在实验现象分析与结论推导类题目中,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断层问题。部分学生仅描述实验现象,未结合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与实验现象缺乏必然联系,暴露出证据推理能力的欠缺。
二、以下是各题标准答案以及得分要求
1、15题评分标准
(1)除铁2分 除去铁、生成二价铁、把铁转化为二价铁、溶解铁,不能多写,扣分。
(2)Rh+6HCl+HNO3=H3(RhCl6)+NO+2H2O 2分 化学方程式物质对,没配平1分
Rh+6HCl+HNO3=H3(RhCl6)+NO+2H2O 2分
2Rh+12HCl+4HNO3=2H3(RhCl6)+3NO2+NO+5H2O 2分 SiO2(1分)汉字不给分多写给1分
(3)3H2 +Rh2O3=2Rh+3H2O 3H2 +2RhCl3=2Rh+6HCl (各1分) 只要物质对就给分,不看配平。
(3)A (2分)a / 2
(4)+1 (1分) 只写1也给分、+1价也对 6:1 (2分)只写6也给分
(5)除去过量的锌和生成的Sn(2分)除Fe和Sn、转化为锌离子和锡离子除去 多写扣1分,只写1个得1分
16题得分标准
1、仪器的名称(1)圆底烧瓶、蒸馏烧瓶、烧瓶、单口烧瓶(2)球形冷凝管、冷凝管、冷凝器各一分关键字错误不给分,例如“溶解”写成“熔解”
2、乙醇的作用:促进硫磺的溶解、促进溶解、作溶剂。其他促进反应进行、加速反应、使反应充分进行得一分。
3、蒸馏除去乙醇的原因:乙醇与过氧化氢混合后加热,剧烈反应会引起危险。其他得分答案:乙醇与过氧化氢反应;乙醇还原过氧化氢;乙醇具有还原性,会影响过氧化氢与硫的反应,使测量不准或干扰反应。
4、(1)加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水蒸发不易过快,不易控温。其余答案:不易控温、温度不能达到100℃、100℃水会沸腾、水蒸发过快(2)硫酸根的检验实验操作: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可溶性钡盐)。银离子、铅离子不得分。
5、滴定终点的判断:黄色变橙色。只要出现橙色、橘色、橙红、橙粉均可得分。
6、硫的质量分数:1/2c(v3-v2)×32/1000mx100%
17题得分标准
(1)S(1分)不区分大小写 3d8/3d84s0 (3可不写,但不可写4、5……d不区分大小写,不区分上下标)
(1)H2O的vsepr模型考虑氧原子周围的4个价电子对互斥的结果(1分)而空间结构模型略去了vsepr模型中氧原子的两个孤电子对(1分)
(2)Ni2P/NI6P3/PNI2/P3NI6 (0分/2分)
(3)第一种 CH4重整过程消耗碳酸钙分解产生的CO2(1分),促进CaCO3分解反应向右移动(1分)第一种 恒压条件下加入CH4气体,CO2分压降低,CaCO3分解反应向右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