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对酸、碱、盐、氧化物及它们之间的反应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
(2)通过归纳相关物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建立物质转化模型,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实际需要,本节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
在物质分类的基础上,教材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如列举反应实例,说明反应类型等。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就知识,加深学生对物质间建化学反球律的认识,为介绍物质之间的转化作准备。
教材指岀,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会改变,这是化学的基本观念之一。随后通过“思考与讨论”,以含Ca、C元素的物质为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反应规律。同时强调,物质转化的价值在于制备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新物质,并指出工业生产中制取某种物质时要考虑的因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源于初中,高于初中。在编排思路上,教材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转化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适当引入新知识。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教材突出强调物质转化的价值。这样编排,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模型。
难点: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初高中知识链接】
【活动一】同类物质往往具有相似的性质,请同学们完成P10思考与讨论。
【设计意图】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为介绍物质之间的转化作准备。
【活动二】讨论为什么不同的酸 (或碱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加深学生对反应本质的认识。
【学习任务二】物质的转化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活动一】请同学们完成P11思考与讨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及反应规律。
归纳总结: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小结物质转化关系
【活动二】根据上面的转化过程,写出由金属单质Na到Na2CO3、非金属单质S到对应盐CuSO4的转化过程。
讨论两个物质系列之间可能发生的反应。
【设计意图】各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对学习理解具体反应具有指导意义,为后续课程中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两个物质系列之间的反应关系可以概括为“化学性质’对立’的物质之间容易发生反应”。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就能帮助学生增强判断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