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理论性强,所以安排了3个课时进行学习。第一课时建议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和本质,概括氧化还原反应和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第二课时建议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电转移的表示方法以及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及还原产物等基本概念,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间关系的模型。
本节课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的应用,整节课以“电子得失守恒律”“价态律”为指导思想,从宏观角度——利用元素化合价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判断,再到实验的角度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此外,利用化合价升降数目相等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进行配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难点:利用价态律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教学流程】
【练习回顾】
1、判断下列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
2、用双向桥法表示下列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KClO3 + 6HCl = KCl+3Cl2 ↑ + 3H2O
H2S + H2SO4(浓)= S ↓+ SO2↑ + 2H2O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并对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价态和低价态变成它们相邻的中间价态的反应规律(只靠拢不交叉的规律)进行拓展,学生在分析这类特殊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时容易出错。
【学习任务一】 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
【引入】
展示一些常见氧化剂在生活中的用途图片,
【问题】生活中常用ClO2、KMnO4、O3、H2O2物质能杀菌消毒,利用它们的什么性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概念
氧化性:物质得电子性质,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性质,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概念辨析】物质得失电子数目越多,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就越强?
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其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物质得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失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2、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判断
【宏观辨识】根据元素化合价判断——“价态律”
元素处于高价态具有氧化性,最高价态,则只具有氧化性
元素处于低价态具有还原性,最低价态,则只具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则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练习】考点:根据元素化合价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还原性
【设计意图】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是基于宏观辨识的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1】生活中常用到双氧水(H2O2溶液)杀菌消毒,是利用了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吗?(可选择的实验试剂:H2O2溶液、酸性KMnO4溶液,稀硫酸,NaOH溶液,淀粉KI溶液。)
【实验探究2】从价态上分析,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除了体现出氧化性,还能体现出一定的还原性,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过氧化氢具有还原性?(H2O2溶液、酸性KMnO4溶液,氢硫酸(H2S溶液),盐酸,NaOH溶液,淀粉KI溶液)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依据化合价预测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现象。落实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学习评价】练习1、2
3、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的强弱比较
(1) 根据反应方程式来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理论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氧化产物具有较弱的氧化性,还原产物具有较弱的还原性。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设计意图】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比较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科学探究】
【实验探究3】已知Cu2+、Fe2+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你能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相关实验比较两者的氧化性强弱吗?
【实验设计依据】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根据现象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