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分法宝 常考知识固双基 查漏补缺找弱项
目 录
一、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45个热词再理解
二、“化学与生活”十五类常考试剂再认识
三、古代化学工艺及化学知识再整理
四、基本概念正误再判断
五、回避“NA”应用典型陷阱
六、回避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典型陷阱
七、离子共存问题再归纳
八、氧化还原反应再总结
九、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再归纳
十、高考常见物质的五颜六色再归纳
十一、高考重要的无机方程式再归纳
十二、高考重要的有机方程式再归纳
十三、重要的化工生产再记忆
十四、有机常识再记忆
一、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45个热词再理解
(一)环境与能源类
1.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逐步回落的历史拐点,标志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
2.碳中和: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碳排放,实现“相对零排放”。
3.PM2.5:直径≤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含大量有毒物质,影响健康及环境。
4.酸雨:pH<5.6的降水,主要由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转化形成,导致水体酸化、植被破坏。
5.臭氧层空洞:氟氯烃或氮氧化物破坏臭氧层,削弱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
6.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在光照下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危害呼吸道。
7.温室效应: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的大量增加,致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8.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过量引发藻类暴发,导致“水华”或“赤潮”。
9.白色污染:废弃塑料制品造成的环境问题,需通过分类回收和可降解材料解决。
10.卫生填埋: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之一,需防止渗滤液污染地下水。
11.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低碳能源,助力减少化石燃料依赖。
12.厄尔尼诺:指由于全球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海洋温度不断上升,使得冰川、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形成强烈的热带风暴以及引起大陆气候变化无常的现象。
13.雾霾: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的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燃煤和汽车尾气是雾霾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
14.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的现象。由于大风吹蚀、流水浸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是沙漠化。
15.可燃冰:是水与天然气相互作用形成的晶体物质,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其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它是人类的后续新能源,具有高效、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16.一次能源:指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17.二次能源:指需要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如氢气、电力等。
(二)工业与生产类
18.催化转化器: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将CO、氮氧化物转化为CO2和N2。
19.裂化汽油:通过石油裂化获得,含不饱和烃,不能用于萃取溴水。
20.乙烯产量:衡量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核心指标。
21.煤的气化:将煤转化为CO、H2等气体燃料的过程。
22.绿色化学:通过原子经济性设计减少污染物的化学工艺。
23.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质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也称“原发性污染物”。由它引起的污染称为一次污染或原发性污染。
24.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成的,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也称继发性污染。
25.脱硫:是指将煤中的硫元素用钙基等方法固定成为固体防止燃烧时生成SO2。目前脱硫方法一般有4类。
方法一:钙基固硫法:为防治酸雨,工业上常用生石灰和含硫的煤混合后燃烧,燃烧时二氧化硫、生石灰、O2共同反应生成硫酸钙,从而使硫转移到煤渣中,反应原理为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总反应方程式为2CaO+2SO2+O2△(==)2CaSO4。
方法二:氨水脱硫法:氨水脱硫法采用喷雾吸收法,雾化的氨水与烟气中的SO2直接接触,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SO2+H2O===(NH4)2SO3,2(NH4)2SO3+O2===2(NH4)2SO4。(或生成NH4HSO3,然后进一步氧化)
方法三:钠、碱脱硫法:钠、碱脱硫法是用NaOH/Na2CO3吸收烟气中的SO2,得到Na2SO3或NaHS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Na2CO3+SO2===Na2SO3+CO2,Na2SO3+SO2+H2O===2NaHSO3。
方法四:钠钙双碱脱硫法:先利用烧碱吸收SO2,再利用熟石灰浆液进行再生,再生后的NaOH碱液可循环使用,化学反应原理如下:
①吸收反应:2NaOH+SO2===Na2SO3+H2O,2Na2SO3+O2===2Na2SO4。
②再生反应:Na2SO3+Ca(OH)2===CaSO3↓+2NaOH,Na2SO4+Ca(OH)2===CaSO4↓+2NaOH。
26.脱硝:指除去工业尾气中的NOX,常见的NOx尾气处理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碱液吸收法: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NO2)≥n(NO)。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NOx的处理,反应方程式如下:
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2+NO+2NaOH===2NaNO2+H2O
②催化转化法: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2),或NOx与CO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2和CO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③氨气吸收法:8NH3+6NO2一定条件(======)7N2+12H2O 4NH3+6NO一定条件(=======)5N2+6H2O
27.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简称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徘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氮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养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COD的单位为ppm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COD的测定方法,不仅有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也包括高锰酸钾低温氧化法(氧吸收量)和重铬酸钾氧化法。化学需氧量常由于氧化剂的种类、浓度及氧化条件等之不同,对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的氧化率也不相同。因此,在排水中存在有机物的情况下,除非是在间一条件下测定COD,否则不能进行对比。一般用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其氧化率为50~60%,用重铬酸钾氧化法,其氧化率为80~90%。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及河流状况不同,COD的排放标准均不一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试行标准》中规定,工业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00毫克/升,但造纸、制革及脱脂棉厂的排水应小于500毫克/升。日本水质标准规定,COD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60毫克/升(日平均为120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