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多个视频只播放第一个文件,完整视频请下载后播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在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实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3重点难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探究和学生研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通化市“2015.5.1如家快捷酒店大火报道“------激趣、引入新课
火对既造福着人类,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活动2【活动】设置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组内讨论分析火灾的发生,提出燃烧是否需要条件,条件有哪些?
同学们经过小组内的讨论提出: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氧气助燃和温度达到着火点等条件。
活动3【活动】实验探究
1.同学们小组内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
2.学生分组展示实验验证的成果:
A组----用酒精灯火焰分别点燃玻璃棒和小木条;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蜡烛;分别点燃蘸酒精和水的棉花球来证明燃烧分别需要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可燃物的温度得达到着火点的条件。
B组----做了“烧不坏的手帕”的魔术也证明了燃烧分别需要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可燃物的温度得达到着火点的条件。
活动4【活动】实验结论
教师播放实验视频:教材124页【实验7-1】,通过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以及水中白磷的不同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是:燃烧分别需要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可燃物的温度得达到着火点的条件。
活动5【活动】合作释疑
你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一只燃着的蜡烛熄灭吗?能不能说出其中的原理?
学生小组内实验,并且组间交流展示,从中总结出了灭火可以采用的不同方法及应用的原理。
1、“罩”、“盖沙子”、 “利用CO2”······——隔绝氧气。
2、“吹 ”、 “扇” 、“水” 、“湿布”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剪”······——可以去掉可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