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非选择题答题规范指导

分类:学习方法 日期:

一、综合实验答题规范

()实验操作类规范

1.测定溶液pH的操作

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答题模板

答题关键词:pH试纸、表面皿、玻璃棒、蘸待测液、标准比色卡、对照。

四步:取放试纸蘸待测液点滴试纸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概括为“取、蘸、点、比”。

抓住关键词和四步操作环节,此类问题一定不失分

2.滴定管检查是否漏水的操作

答题模板

酸式滴定管:关闭活塞,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滴定管夹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将活塞旋转180°,重复上述操作。

碱式滴定管: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滴定管夹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轻轻挤压玻璃球,放出少量液体,再次观察滴定管是否漏水

3.滴定管赶气泡的操作

答题模板

酸式滴定管:右手将滴定管倾斜30°左右,左手迅速打开活塞使溶液冲出,从而使溶液充满尖嘴。

碱式滴定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向上倾斜,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球,使溶液从尖嘴流出,即可赶出气泡

4.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答题模板

形成封闭体系——操作(微热、手捂、热毛巾捂、加水等)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微热法——关键词:封闭(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微热、气泡、水柱;

液差()——关键词:封闭(用止水夹关闭右侧导气管,××漏斗加水)、液差(××漏斗中形成一段水柱,停止注水后,水柱不变化);

整套装置气密性检查:为使其产生明显的现象,用酒精灯对装置中某个可加热容器微热,观察插入水中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也可对整套装置适当分割,分段检查气密性

5.焰色试验的操作

(1)操作:先将铂丝蘸取盐酸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反复几次,直到与酒精灯火焰颜色接近为止。然后用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2)用盐酸洗的原因:金属氯化物的沸点较低,灼烧时挥发除去。

答题关键:烧、蘸、烧、洗、烧;观察K元素的焰色试验时,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6.萃取分液操作

(1)萃取: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打开上口的玻璃塞,将混合物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并不时打开旋塞放气,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2)萃取现象描述:溶液分层,上层×,下层×色。

(3)分液操作:将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当下层液体恰好流尽时,迅速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答题关键:液面上方与大气相通;沿烧杯壁;上上下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7.H2SO4稀释(或与其他液体混合)操作

将浓H2SO4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水(无水乙醇、浓硝酸等),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题关键:浓硫酸倒入水中;缓慢;不断搅拌。

8.粗盐的提纯

(1)实验室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依次为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过滤。

(2)若过滤时发现滤液中有少量浑浊,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过滤时漏斗中液面高出滤纸边缘、玻璃棒靠在单层滤纸一边弄破滤纸。

9.获取晶体的操作

(1)改变温度: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2)改变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或带结晶水的:加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3)过饱和溶液:加入晶种、摩擦器壁。

10.读取量气装置中的气体体积的方法

(1)方法: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先上下移动量筒(或量气管有刻度的一侧)使量筒内外(或量气管的两侧)液面相平,然后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读取数据。

(2)液面相平的理由是:如果烧瓶中的压强和外界大气压不一致,就不能准确地求出气体体积。

(3)误差分析:未恢复至室温,气体膨胀,气体体积偏大。未调平,气体体积偏小。

11.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操作

(1)配制FeCl3: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至所需浓度。

(2)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物质检验类规范

1.气体验满和检验操作

答题模板

……放在集气瓶口,……(现象),说明……(气体已满”或“是……气体”)

示例:

(1)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将大拇指摁住管口移近火焰,放开手指,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若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纯净。

(2)氨气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气体已满。

(3)氯气验满: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气体已满。

2.离子的检验

实验操作(取少量或适量待测溶液,加入……试剂,再加入……试剂)

现象描述(溶液由……变为……,若有……生成,若没有……,)

得出结论(如果……,说明……)

示例: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N的操作方法:取待测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溶液里含有N,反之则溶液里不含N

()实验设计类规范语言表述

1.性质实验设计

从实验原理出发(含性质),按操作过程(或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顺序来表述答案。

答题模板

操作现象结论

取样,加入…………生成……的是……

(1)水蒸气最先检验;

(2)有干扰的气体先检验:例如,气体甲对气体乙的检验有干扰,检验思路:检验气体甲→除去气体甲→确定气体甲除尽→检验气体乙。

2.定量实验误差分析

对于定量实验,要采用措施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从以下角度考虑:

(1)装置气密性良好;

(2)排除装置中气体;

(3)减少副反应;

(4)避免气体带杂质(如测定气体的质量,气体必须干燥);

(5)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进入装置等。

燃烧法定量测定实验一般设计思路: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干燥装置→主反应装置→吸收产物(1)吸收产物(2)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3.实验现象描述

有关化学实验的描述不仅要求准确,还要求完整,有时还需要指明是何处产生了什么现象,其答题规范可利用下面的模板来处理。

对于溶液:

(1)颜色由……变成……;

(2)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3)溶液变浑浊;

(4)生成(产生)……沉淀;

(5)溶液发生倒吸;

(6)产生大量气泡;

(7)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8)有液体溢出。

对于固体:

(1)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2)固体逐渐溶解;

(3)固体体积逐渐变小(变细);

(4)颜色由……变成……

对于气体:

(1)生成……()气体;

(2)气体由……色变成……;

(3)先变…………(加深、变浅、褪色);

(4)色、味。

4.仪器或装置作用

答题模板

有利于……(这样做的好处),以防止……(这样做的坏处)

尾气吸收:吸收……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例如:有机实验中玻璃长导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

某瓶的作用:安全瓶作用,防止……中的液体倒吸进入……,或者平衡气压,便于……中液体顺利进入……中。

二、原理综合答题规范

()原因、理由类

答题模板

有理”——化学原理,有据”——事实依据。

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正说”——“直接原因+根本目的”。

(2)反说”——“如果…………

示例:

1.碳酸铵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碳酸铵溶于水能发生水解,N+H2ONH3·H2O+H+,C+OH-,C的水解程度,故溶液显碱性。

2.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附近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在阴极发生反应:2H2O+2e-H2↑+2OH-,由于氢离子不断放电,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导致溶液中c(OH-)>c(H+),使溶液显碱性。

()平衡理论简答类

答题模板

……存在……平衡,……(条件)使平衡……(方向)移动,……(结论)

1.答题步骤:

(1)写出可逆反应的方程式(或叙特点);

(2)分析改变的条件;

(3)平衡应如何移动;

(4)平衡移动的结果怎样。

2.叙述方式:

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反应特点或容器特点)+条件变化(一个条件)+平衡移动方向(正或逆)+平衡移动结果(某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示例:

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H2S,发生反应2H2S(g)2H2(g)+S2(g) ΔH=+169.8 kJ·mol-1,如图为H2S气体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1)图中压强(p1p2p3)的大小顺序为                    

理由是                     

(2)该反应平衡常数大小:K(T1)                    

(填“>”“<”或“=”)K(T2),理由是                    

                     

(3)如果要进一步提高H2S的平衡转化率,除改变温度、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2.Na2HPO4是磷酸的酸式盐,但其水溶液呈碱性,从溶液中离子平衡角度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当加入足量饱和CaCl2溶液时,溶液变为酸性,解释原因                    

                     

三、物质结构答题规范

()溶解性问题

1.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原因:氨气和水都是极性分子,相似相溶,氨气和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2.某同学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蓝色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最后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乙醇,析出[Cu(NH3)4]SO4·H2O晶体,请解释加入乙醇后析出晶体的原因:乙醇分子的极性比水分子弱,加入乙醇后溶剂的极性减弱,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3.加热时,硼酸溶解度增大,主要原因是:硼酸晶体中存在的作用力有范德华力、氢键、共价键,加热时破坏了硼酸分子之间的氢键。

()物质稳定性比较

1.CuO1 273 K时分解为Cu2OO2,请从铜的原子结构来说明在高温下Cu2OCuO更稳定的原因:最外层电子排布,Cu2OCu+3d10,CuOCu2+3d9,最外层电子排布达到全满时更稳定。

2.稳定性H2S>H2Se的原因是:S原子半径比Se,SH的键能比SeH的键能大。

3.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的原因:CH的键能大于CO,CHCO稳定,SiH的键能却远小于SiO,所以SiH不稳定而倾向于形成更稳定的SiO

()配位键的形成

1.CN-做配体时,提供孤电子对的通常是C原子,而不是N原子,其原因:碳元素的电负性小于氮元素的电负性,对孤电子对的吸引能力弱,给出电子对更容易。

2.已知NF3NH3的空间结构相同,NF3不易与Cu2+形成配离子,其原因:F的电负性比N,NF成键电子对偏向F原子,偏离N原子,使得N原子核对其孤电子对的吸引能力增强,难与Cu2+形成配位键。

()键角的大小

1.CH4NH3H2O的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H4>NH3>H2O,原因:三种氢化物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VSEPR模型均为四面体,但中心原子的孤电子对数依次增多,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增大,故键角减小。

2.SiC元素位于同一主族,SiO2键角小于CO2的原因是:SiO2中心Si原子采用sp3杂化,键角为109°28';CO2中心C原子采用sp杂化,键角为180°

3.[PtCl4(NH3)2]HNH之间的夹角>NH3分子中HNH之间的夹角,原因是:[PtCl4(NH3)2]形成过程中,NH3N原子的孤电子对与Pt形成配位键,N→Pt配位键相比于孤电子对,对其他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减小,造成HNH的键角增大。

()氢键

1.水由液体形成固体后密度却减小,原因:水在形成晶体时,由于氢键的作用使分子间距离增大,空间利用率降低,密度减小。

2.测定化合物HF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发现实验值一般高于理论值,其主要原因:HF分子间存在氢键,易形成缔合分子(HF)n

3.H2O沸点高于H2S的原因:H2O分子间存在氢键,且比范德华力强。

()晶体导电的原因

1.Fe3O4晶体能导电的原因:电子可在两种不同价态的铁离子间迅速发生转移。

2.金属Ni导电的原因:Ni单质是金属晶体,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晶体熔、沸点比较

1.氯化铝的熔点为190,而氟化铝的熔点为1 290 ,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AlCl3是分子晶体,AlF3是离子晶体,离子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大得多。

2.氮化硼(BN)和磷化硼(BP)都是耐磨涂料,它们的结构相似,但是氮化硼晶体的熔点要比磷化硼晶体的熔点高,其原因:氮化硼(BN)和磷化硼(BP)都属于共价晶体,而氮原子的半径比磷原子小,BN共价键键长比BP,键能更大,熔化时破坏化学键需要的能量更多,所以氮化硼晶体的熔点要比磷化硼晶体的熔点高。

3.KCr属于同一周期,且核外最外层电子构型相同,但金属K的熔、沸点等都比金属Cr,原因:由于K原子的半径比较大而且价层电子数较少,其金属键比Cr,所以其熔、沸点较低。


标签: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资料和试卷,除特别注明外,都收集于网络或由网友上传,仅限学习交流。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资料和试卷,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资料和试卷,未经原作者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