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H2O”什么时候可以写入表达式中?

    阅读(49)

    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H2O”什么时候可以写入表达式中?【答】1、高中阶段,如不注明溶剂的情况下,溶剂一般为水,如果可逆反应在稀溶液中进行,且反应掉的水分子或生成的水分子与水分子总数相比较微不足道,则水的浓度可以视为常数,并入平衡常数中,不必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例如:2、水为气相或者在非水溶剂中反应中水作为反应物或生成物一般会将水写入平衡表达式。例如:

  • 学法指导-高考热点:百变的碳酸氢钠

    阅读(3)

    碳酸氢钠是个“小白脸”(白色细小的晶体),它很容易“生气”(与酸反应,产气速度快而多,还节省酸的用量!这一点比碳酸钠要优秀!用途是灭火剂:泡沫灭火剂。)它喜“冷”而怕“热”(溶解时吸热,温度降低,与稀盐酸反应也吸热,固体加热就分解了,用作干粉灭火剂、)注:碳酸钠固体溶于是放热的,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是吸热的。它比较“温柔”(碱性比纯碱弱,可作胃药、发酵剂)它还有点“古怪”(若不了解它的脾气,我们会经

  • 怎么区别食用碱、小苏打、泡打粉、酵母?

    阅读(9)

    食用碱:食用碱指的是碳酸钠,化学分式为Na2CO3,不具备发酵功能,有时用来中和面团中发酵的酸味;小苏打:小苏打指的是碳酸氢钠,化学分式为NaHCO3,英文名BakingSoda,有时我们在食谱中看到简写字母“B.S”指的就是它。小苏打发酵原理是通过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蓬松,属于化学膨松剂,常用于发糕等食品制作。小苏打用量要严格掌握,用量稍多,面食会有碱味,成品气孔大组织粗糙不细腻;泡打

  • 关于碳酸氢钠及其溶液的热分解拓展及复习建议

    阅读(55)

    关于碳酸氢钠及其溶液的受热分解,连同碳酸氢钙,一直是中学化学经常讨论的问题。初中有碳酸钙与碳酸氢钙之间的转换,高中有固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实验。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这些知识,显然不是好办法,而且也与教学目的不符。笔者建议将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碳酸氢钙放在一起对照分析,尽可能找出原因理解,并由这四种具体物质拓展到所有含氧酸盐,解释其热稳定性。碳酸钙分解温度为800℃,而碳酸钠一般认为受热不会分解

  • 关于分子极性的认识和极性的判断方法

    阅读(18)

    分子的极性属于分子性质,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指出:“分子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分。┅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课本没有再给出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方法。但在思考和交流一栏中,给出了8种分子均表示出空间分布的结构式,设有3道题目,要求判断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在课后习题中同样有要求。在2007年起至今的课标卷25份理综化学试题中2007年31题B(物质结构选考题)(2)题要求

  • 分子极性如何判断?四步就能搞定!

    阅读(15)

    一、分子极性判断方法STEP1、共价键的极性判断化学键有无极性,是相对于共价键而言的。从本质上讲,共价键有无极性取决于共用电子对是否发生偏移,有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即为极性键,无电子对偏移的共价键即为非极性键。从形式上讲,一般来说,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为非极性键,由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为极性键。在学习共价键的极性判断时,一定要走出这样一种误区“由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一定为非

  • 臭氧是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吗?

    阅读(10)

    Ⅰ和Ⅱ为路易斯结构式;Ⅲ标出了总电子数;Ⅳ表明了3个平行p轨道;Ⅴ为大π键的结构式。中心氧原子的杂化类型:sp2杂化 ;成键类型:2个σ键,1个离域大π键; 立体构型:V形。键长:127.8 pm(该键长正好介于氧原子间的单键键长148 pm与双 键键长112 pm之间);键角:117°;氧氧键的离子性:8.3%;电荷分布:中心氧原子为+0.166,两侧氧原子为-0.083。因此,O3的正负电荷中

  • 臭氧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

    阅读(314)

    现代科学方法已经证实,臭氧分子(O3)是1个极性分子,那么其中的2个共价键当然是极性键,如果1个分子内的所有化学键均无极性,分子是不会显示极性的,因为分子极性(用偶极矩表示)实际上是分子内各键极性的矢量和。有人在研究极性键、非极性键概念时,简单地给出这样的判断依据“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键为非极性键”,这种以偏概全的总结是不合理的。首先从臭氧分子来看: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表明,O3分子具有V型结构(图2

  • 学法指导-热重分析判断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组成

    阅读(125)

    (1)分析方法金属化合物的热重分析研究对象一般为各种金属含氧酸盐、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热分解过程,一般为先失水、再分解、后氧化。如CoC2O4·2H2O在空气中加热时,受热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失去结晶水生成盐:CoC2O4·2H2O→CoC2O4。第二阶段,盐受热分解生成氧化物:CoC2O4→CoO。第三阶段,低价态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高价态氧化物:CoO→Co2O3(或

  • 学法指导-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两种方法

    阅读(2)

    (1)动态标志:v正=v逆≠0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②不同物质:必须标明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如aA+bBcC+dD,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2)静态标志:各种“量”不变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浓度不变。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等)不变。③温度、压强(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气体体积不相等)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总之,若物理量由变量变成了不变量,则表明

  • 趣味化学故事-第一个飞人之死

    阅读(28)

    在18世纪80年代初,热气球刚在欧洲出现不久,人们对这种飞行器还不十分相信,当时人们已经用热气球成功地把鸡、鸭、羊送上了天空,但从来还没有人乘气球离开地面。1789年法国国王批准了科学家第一次用气球送人上天的计划,并决定用两个犯了死刑的囚犯去冒这个风险。 这件事被一个叫罗齐埃的青年知道了,他想人第一次飞上天是一种极大的荣誉,荣誉不能给囚犯。它决定去作一次飞行,于是便找了另外一个青年人向国王表

  • 趣味化学故事-​铜丝灭火

    阅读(4)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是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传递热量的本领也是顶呱呱的。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

  • 化学趣味故事-疯子村之谜

    阅读(12)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后有10多人发了疯病,这些人精神紊乱,行动反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四肢变得僵硬……他们的罹病,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了灾难,也引起了人们的骚动,还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有关医疗部门。 当地的警察局和医院派出了调查组,进行了大量的访问调查,检查了这些疯子的身体和血液成分,发现他们身体中所含有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得多。正是这些锰

  • 化学趣味故事-身轻顽皮的锂

    阅读(9)

    锂是一种柔软的银白色的金属,别看它的模样跟有些金属差不多,性格特点可不同一般哩!首先它特别的轻,是所有金属中最轻的一个.其次它生性活泼,爱与其他物质结交.例如,将一小块锂投入玻璃器皿中,塞上磨砂塞,里边会通过反应很快耗尽器皿内的空气是它成为真空.结果,纵然你使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别想把磨砂塞拔出来.显然,对于这样一个顽皮的家伙,要保存它是十分困难的,它不论是在水里,还是在煤油里,都会浮上来燃烧.化学

  • 化学趣味故事-碘与指纹破案

    阅读(11)

    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实验,仍能将隐藏在纸面上的指纹显示出来。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

  • 化学趣味故事-不吃羊的狼

    阅读(25)

    中国民间故事及古希腊伊索寓言中有不少狼吃小羊的故事。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划为豺狼虎豹一类,它吃羊羔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动物学家在美洲大陆上驯出了一种北美狼,它不吃羊羔,即使把小羊羔放在它的嘴巴底下,它也会远远地回避。你一定感到很惊奇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科学家给北美狼开了一张羊肉加氯化锂的处方,就是在羊肉中掺进了一种叫氯化锂的化学药品。北美狼吃了这种含有氯化锂的羊肉,在短时期内会患有消化不良

  • 化学趣味故事-点石成金

    阅读(35)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 ,开炉熔炼。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 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中外古代炼

  • 化学资讯-铱金笔上的铱

    阅读(6)

    铱,元素周期表第77号元素。 铱是与锇一同于1803年被英国化学家史密森·特南特从铂的不溶杂质中被发现的。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并使用铂金了,当人们把铂放在王水(盐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中时,每次都留下了少量深色的不溶残留物。很多科学家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其中有科学家认为是石墨,大家都因为残留物的量太少而没有进行下一步实验。正好特南特参与了一个铂矿的开发研究,得到了大量这样的残留物,最终从这些残留物中

  • 学法指导-阿伏加德罗常数NA综合考查五注意

    阅读(21)

    1.注意“标准状况”“常温常压”等外界条件巧记:见体积想条件。见物质想状态。(1)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物质如H2O、SO3、戊烷、CHCl3等。 (2)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2.注意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特殊物质中所含微粒 (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的数目,如Ne、D2O、18O2、H37Cl。(2)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数目,如CO2、CnH2n+2等。(3)最简

  • 学法指导-阿伏加德罗常数综合考查五注意

    阅读(6)

    1.注意“标准状况”“常温常压”等外界条件巧记:见体积想条件。见物质想状态。(1)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物质如H2O、SO3、戊烷、CHCl3等。 (2)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2.注意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特殊物质中所含微粒 (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的数目,如Ne、D2O、18O2、H37Cl。(2)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数目,如CO2、CnH2n+2等。(3)最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