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三章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
刘瑞 天津静海第一中学 301600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 教学内容及功能
【指导思想】理论研究的价值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
【教材作用】发展认识体现在:通过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建立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新认识。指导作用体现在通过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知识内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两部分。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角度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能初步运用沉淀溶解平衡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
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解决CaSO4沉淀转化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方法。
学会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完成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平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体验化学学科实际价值。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2.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高中示范校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学习能力,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和溶液中其他离子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即将开展的学习活动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3.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与问题讨论相结合;
(2)问题解决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形成认知冲突,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巩固和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知识 ,最终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理解 。具体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实验情景】取饱和的NaCl溶液2 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盐酸。
实验现象:NaCl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晶体析出呢?
【问题二】加入浓盐酸后为何有晶体析出呢?
【讨论分析】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NaCl(s) Na+(aq) + Cl-(aq)
加浓盐酸会使c(Cl- )增加,平衡逆向移动,因而有 NaCl晶体析出。
【设计目的】该实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氯化钠物质及其析出晶体作为课堂的引入,既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景,初步从平衡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溶解问题。
环节二:实验探究 建立模型
【设疑】在可溶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
【探究实验一】向盛有2 mL 0.1 mol/L 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 mL 0.1 mol/L NaCl溶液。
【问题一】溶液中的阳离子有哪些?学生多数认为溶液中主要存在的是Na+和H+,我又追问:只有Na+和H+吗?
【探究实验二】将探究实验一中生成的AgCl白色沉淀分装在两只试管中,一只留作空白实验,另一只中滴加KI溶液。
【设计目的】实验中设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在反应后的溶液中还是有Ag+存在,二是通过鲜明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形成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问题二】黄色沉淀是如何生成的?Ag+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