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天津静海第一中学 刘瑞说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章节:优质课件教案论文 日期: 类别: 教材:

123化学网

人教版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三章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

刘瑞  天津静海第一中学 301600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 教学内容及功能

【指导思想】理论研究的价值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

【教材作用】发展认识体现在:通过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建立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新认识。指导作用体现在通过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知识内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两部分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能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个角度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能初步运用沉淀溶解平衡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

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解决CaSO4沉淀转化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方法。

学会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完成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平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体验化学学科实际价值。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2.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高中示范校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学习能力,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实验探究活动。已经具备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和溶液中其他离子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即将开展的学习活动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3.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与问题讨论相结合;

2)问题解决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形成认知冲突,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巩固和应用沉淀溶解平衡相关知识 ,最终加深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理解 。具体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实验情景】取饱和的NaCl溶液2 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盐酸。

实验现象:NaCl饱和溶液中有晶体析出。

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晶体析出呢?

【问题二】加入浓盐酸后为何有晶体析出呢?

【讨论分析NaCl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NaCl(s)    Na+(aq) +  Cl-(aq)

加浓盐酸会使c(Cl- )增加平衡逆向移动因而有 NaCl晶体析出

【设计目的】该实验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氯化钠物质及其析出晶体作为课堂的引入,既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景,初步从平衡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溶解问题。

环节二:实验探究 建立模型

【设疑】在可溶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

探究实验一】向盛有2 mL 0.1 mol/L AgN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 mL 0.1 mol/L NaCl溶液。

【问题一溶液中的阳离子有哪些?学生多数认为溶液中主要存在的是Na+H+,我又追问:只有NaH吗?

探究实验二】将探究实验一中生成的AgCl白色沉淀分装在两只试管中,一只留作空白实验,另一只中滴加KI溶液。

【设计目的】实验中设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在反应后的溶液中还是有Ag+存在,二是通过鲜明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形成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问题二】黄色沉淀是如何生成的?Ag+从何而来?

资料标签: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资料和试卷,除特别注明外,都收集于网络或由网友上传,仅限学习交流。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资料和试卷,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资料和试卷,未经原作者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