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1讲 沉淀溶解平衡
【复习目标】 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2.理解溶度积(Ksp)的含义,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并能应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
考点一 沉淀溶解平衡 溶度积
1.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 ℃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溶解性存在如下关系:
2.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溶质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2)特点(同其他化学平衡):逆、等、定、动、变(适用平衡移动原理)。
(3)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①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即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能力。
②外因: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会建立动态平衡,改变温度和某离子浓度,会使沉淀溶解平衡发生移动。
【微思考1】 以AgCl为例:AgCl(s)⥫⥬Ag+(aq)+Cl-(aq) ΔH>0,完成下表。
外界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c(Ag+)
升高温度
加水(固体有剩余)
加入少量AgNO3(s)
加入Na2S(s)
通入HCl
通入NH3
提示:右移 增大 右移 不变 左移 增大 右移 减小 左移 减小 右移 减小
3.溶度积常数
(1)溶度积常数和离子积比较
以AmBn(s)⥫⥬mAn+(aq)+nBm-(aq)为例:
溶度积(Ksp)
离子积(Q)
含义
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
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
表达式
Ksp(AmBn)=
cm(An+)·cn(Bm-),式中的浓度是平衡浓度
Q(AmBn)=
cm(An+)·cn(Bm-),式中的浓度是任意浓度
应用
判断在一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①Q>K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②Q=Ksp:溶液饱和,处于平衡状态;
③Q<K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2)Ksp的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度积与难溶电解质溶解能力的关系: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越小,其溶解能力越小;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应通过计算才能比较溶解能力。
②外因:仅与温度有关,与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无关。
【微思考2】 已知几种难溶电解质在25 ℃时的溶度积。
化学式
Ksp
AgCl
1.8×10-10
AgBr
5.4×10-13
AgI
8.5×10-17
Ag2S
6.3×10-50
Mg(OH)2
5.6×10-12
学生用书⬇第282页
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25 ℃时,AgCl(s)、AgBr(s)、AgI(s)溶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中c(Ag+)大小关系能否直接判断?三种物质的溶解能力由大到小如何排序?
。
(2)AgCl和Mg(OH)2相比,哪种物质更难溶?通过简单的计算阐述判断的依据。
。
提示:(1)能。溶解能力由大到小:AgCl>AgBr>AgI
(2)Ksp(AgCl)=c(Ag+)·c(Cl-)=c2(Ag+)=1.8×10-10,c(Ag+)≈1.34×10-5 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