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示:多个视频只播放第一个文件,完整视频请下载后播放。
《过氧化氢分解中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可控可视化探究》说课稿
学校名称: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学
作者:喻国华(计强 陈文仙 黄海)
一、实验教学设计背景
根据现行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育旨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化学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强化创新意识;经历科学探究,增强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具备责任挡当。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概念、现象和结论,我们要善于创新,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困惑
(1)地位:本实验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第3课题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2)作用:
1)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仪器、药品的正确使用,下启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
2)提高技能的作用,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动手实践能力
(3)困惑之处
教材中对催化剂的质量没有去进行定量探究,且对二氧化锰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也只是定性感知,导致学生对催化剂的理解感到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县域中学来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物质制备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但是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信息又闭塞,导致学习观念不强,科学思维不够丰富;再加上学校实验设备落后,故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较弱,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大多数无法从量变角度建立认知模型。
三、实验教学目标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认识催化剂及其特征。
(2)参加探究活动全过程,养成质疑精神和合作习惯。
(3)养成对新技术的关注,体验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1)教学重点: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
(2)教学难点:对催化剂特征的理解。
(3)教学关键点:通过融入新技术、新科技,对实验进行改进。
五、实验教学原理、仪器、用品、技术
(1)实验教学原理:
图1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
(2)实验教学仪器:
大试管,铁架台、橡皮塞,止水夹,导气管,电子计数天平,氧浓度传感器。
(3)实验教学用品:
5%的过氧化氢溶液,附载二氧化锰
(4)实验教学技术:
二氧化锰附载技术、氧浓度传感技术 。
六、教学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