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层与能级 基态与激发态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通过认识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理解能层与能级的关系。2.通过核外电子能量不同分析,理解激态与激发态的含义与关系。3.能辨识光谱与电子跃迁之间的关系。
一、能层与能级
1920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在氢原子模型基础上,提出构造原理,开启了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周期律的篇章。1925年以后,玻尔的“壳层”落实为“能层”与“能级”,厘清了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复杂的原子光谱得以诠释。1936年,德国科学家马德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原理。
1.能层
(1)含义:根据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将核外电子分为不同的能层(电子层)。
(2)序号及符号
能层序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分别用K、L、M、N、O、P、Q……表示,其中每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为2n2个。
(3)能量关系
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K)<E(L)<E(M)<E(N)<E(O)<E(P)<E(Q)。
2.能级
(1)含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同一能层的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能级。
(2)表示方法: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s、p、d、f等表示,如n能层的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ns、np、nd、nf等。
资料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