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能通过实验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培养证据推理意识。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观点预测并解释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正确表达。
(3)以氯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为线索,建立含氯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进一步了解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含氯物质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感受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体会化学对生活、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
(5)了解氯气的发现史, 学习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及勤于钻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分析】
氯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可以形成食盐、 漂白粉等多种含氯化合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物质比较熟悉。因此,教材在本节以学生不熟悉的氯气为主线,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等内容,将含氯化合物穿插在其中进行介绍,让学生在重点学习氯气单质的过程中,关注这些含氯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引导学生建构不同价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形成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介绍氯气的强氧化性,并引导学生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对反应的产物进行预测、探究,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强化证据推理意识。从内容的选取看,重视氯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如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84消毒液、漂白粉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毒剂和漂白剂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氯气有毒又有用的编写方式,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要学好知识并正确运用,才能让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发展社会参与意识,建立社会责任感。
本节教材以氯及其化合物的研究为载体,建构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模型,突出了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后续硫、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氯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建构。
难点:氯气分别与水、氢氧化钠的反应。
【教学流程】
【引言】氯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在自然界中除了以NaCl、MgCl2、 CaCl2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陆地的盐湖和盐矿中。
氯元素和钠元素一样都是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钠是典型的金属元素,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学习钠的时候我们构建了价类二维图,通过应用,我们发现价类二维图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很有帮助。所以氯的学习,我们也应该从类别和价态入手。
【设计意图】从生活化学引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任务一】信息整合,发现问题
根据氯的原子结构,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 将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受当时流行学说的影响,舍勒未能确认这种气体。直到181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 S.H.Davy,1778----1829)才确认这种气体是一种新元素组成的单质----氯气。
【思考与讨论】
1.从材料中,你发现了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2.从氯气的发现到氯被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间经历了数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
3.根据氯的原子结构,预测氯的化学性质。
【答案】
1.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 启示1 :科学研究需要有可靠的理论作指导,否则只能浪费时间和精力。
启示2 :科学研究需要以大量事实为依据。
启示3:科学研究需要有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科学的精神。
3. 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电子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气可能具有具有强氧化性。
【设计意图】通过氯气的发现史, 学习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及勤于钻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