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过学习铁盐和亚铁盐,学会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具有变价元素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建立认识模型,丰富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铁盐和亚铁盐的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作用,形成证据意识。
(3)结合应用实例,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铁单质;②铁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是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教材按照“铁单质→铁的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的顺序编排。
对于铁盐和亚铁盐,教材先通过实验介绍铁离子的检验,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验讨论了铁离子被还原成亚铁离子及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并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总结出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相互转化关系。最后,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把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系统化和网络化。
介绍了铁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后,为了充分体现这部分内容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教材一方面在“方法导引”中总结了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视角,另一方面依托多种真实情境设计了多个栏目。例如,以电子工业中制作印刷电路板的真实情境为背景,结合“探究”栏目,通过实现Fe3+和Fe2+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再如,联系生活创设真实情境,设置“研究与实践”栏目,选择常见食品作为研究对象,如食用菠菜、芹菜、黑木耳、蛋黄和动物内脏等,通过研究检验这些食品中是否含有铁元素。这些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铁盐与亚铁盐的转化、Fe3+ 的检验。
难点: Fe、Fe2+、 Fe3+ 转化关系模型的建构。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身边的化学,发现问题
【思考】补/加铁食品中的铁元素是Fe2+或Fe3+ ?如何检验?
【设计意图】从生活问题出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体悟化学魅力。
【学习任务二】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方案一】
向FeCl3溶液和FeCl2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
若出现红褐色沉淀,则为FeCl3溶液;
若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则为FeCl2溶液。(实验时应注意防氧化)
【初步结论】
使用该方案对某品牌口服液进行验证,看见现象为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初步证明补铁食品中的铁元素为Fe2+。
【设计意图】从已有知识出发,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为新问题做铺垫,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落实模型构建与证据推理素养。
【思考】因为实验中产生了红褐色沉淀,某同学提出疑问,补铁食品中除了Fe2+,也可能含有或Fe3+ 。该如何验证?
1.Fe3+的检验
【实验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