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典型物质为例认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的概念。
(2)能用电子式对共价键进行表征。能描述和表示化学键理论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含义,并用模型解释和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
(3)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内容分析】
初中化学中讨论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带正电的Na+,与带负电的Cl—形成了NaCl,也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但学生并不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本节从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视角,讨论物质的构成,并掲示化学反应的本质。
本节基本概念较多且抽象,教材内容釆用归纳的呈现方法,从个别到一般,在离于键和共价键的基础上,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
学生已经知道氢气与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可以反应生成氯化氢,所以,本节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入手,提岀“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看,为什么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氯化氢,而不是以其他个数比结合呢?”这一问题,接下来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视角,讨论氢原子和氯原子如何相互作用以达到稳定结构,来解释HCl的形成,从而引出共价键的概念。因为上一节课已经讨论了离子键的形成,在本节课再利用“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结构”这一思路来讨论共价键,可以使学生认识共价键的概念更容易些。
教材引入了电子式、分子结构模型等,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微观、抽象的概念,电子式的 呈现突出其工具性,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说明物质的形成过程;分子结构模型是一种实物模型,在本节呈现重在体现分子的结构,帮助学生认识到分子是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并且,还可以形象地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化学键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的概念,在必修阶段学业要求不高,教材只介绍了简单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例如,关于离子键,只以NaCl的形成为例,并只说明“由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列举的也是简单的物质;关于共价键的槪念,与离子键的处理方式类似,是以HC1的形成为例,并列举其他结构简单的物质;此外,通过共价化合物,简单说明了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并简介了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必修阶段的化学键内容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分子的结构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并没有深入讨论,更多相关内容将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做系统介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共价键、共价化合物的概念;电子式的书写。
难点:从微粒间相互作用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宏观辨识,感受化学键的存在
【情景创设】通常情况下,水加热至100℃时可以变为水蒸气;加热至2000℃或通电时才能解离成氢气和氧气。这说明了什么?
结论:水分子内部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液态水汽化和水的解离条件以及所涉及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说明水分子内部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并且这种作用比水分子之间的作用要强得多。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键的存在。
【学习任务二】微观表征,认识共价键的形成
思考:为什么形成水分子的氢原子为2个,氧原子为1个?结合原子结构分析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