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
原子结构
1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
1
~
36
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基态、激发态和光谱
3
、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1869
年,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
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2.19
世纪初,道尔顿提出了近代
原子学说
3.1913
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提出了
氢原子模型
4.1920
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提出了
构造原理
5.1925
年,丹麦科学家波尔的
“
壳层
”
落实为
“
能层
”
与
“
能级
”
厘清了核外电子的可能状态
6.1936
年,德国科学家
马德隆
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理论
二
、能层与能级
1.
能层(相当于必修中的电子层)
(
1
)
定义:核外电子按
能量
不同分成能层。
(
2
)
电子的能层由内向外排序,其序号、符号以及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及能层的能量与能层离原子核距离的关系:
能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72
98
离核远近
近
远
能量高低
低
高
即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
高
,离原子核越远
(
3
)
能层数量规律
:
①
每一...
2026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学案第01课原子结构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