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单元一 化学基础知识
第1讲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量
练习1 物质的分类
1. (2024·海安中学)耐高温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且耐高温的是(B)
A. CO2 B. SiO2
C. MgO D. Al2O3
2. (2023·福建)唐代陆羽《茶经·三之造》中记载茶叶制作过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下列操作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的是(D)
A. 蒸 B. 捣
C. 焙 D. 封
【解析】 蒸青,升高温度,易发生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捣泥压榨,可能引起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烘焙加热可能引起物质发生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封装,保持干燥、防止氧化,最不可能引起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3. (2024·全国甲卷)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经历了柴薪、煤炭和石油时期,现正向新能源方向高质量发展。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错误的是(C)
A. 木材与煤均含有碳元素
B. 石油裂化可生产汽油
C. 燃料电池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D. 太阳能光解水可制氢
【解析】 木材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纤维素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煤主要含碳元素,A正确;石油裂化的目的是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B正确;燃料电池将化学能变成电能,C错误;利用太阳能光解水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D正确。
4. 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利用NaOH溶液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 “捕捉室”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有利于吸收CO2
B. “环节a”中物质分离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
C. 反应过程中CaO和NaOH是可循环的物质
D. 可用Na2CO3溶液代替NaOH溶液捕捉CO2
【解析】 NaOH溶液用喷淋方式加入,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CO2吸收率,A正确;“环节a”为将Na2CO3与Ca(OH)2反应生成的CaCO3高温煅烧,该操作中没有蒸发结晶,B错误;NaOH和CaO在该流程中既有消耗,也有生成,可循环利用,C正确;CO2也可以被Na2CO3溶液吸收,D正确。
5. (2024·宿迁)我国学者研究电解法还原CO2世界领先,总反应为NaCl+CO2通电(=====)CO+NaCl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A. NaClO属于强电解质
B. 干冰属于共价晶体
C.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 反应时化学能转为电能
【解析】 干冰属于分子晶体,B错误;该反应不符合“单质+化合物=另一种单质+另一种化合物”的形式,不是置换反应,C错误;该反应的条件为通电,反应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