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方法》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内容要求
1.1了解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认识单体和链节及其聚合物结构的关系
1.2 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能对单体和高分子进行相互推断
1.3 能分析高分子的合成路线,能写出典型的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学业要求
2.1能对单体和高分子进行相互推断
2.2能分析高分子的合成路线
2.3能写出典型的加聚和缩聚反应的反应式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素养功能):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单体或单体间的断键,成键方式,以及单体与高聚物性质的不同,认识单体、链节、聚合度等基本概念。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观察高聚物的模型,掌握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反应历程。
2、本节内容新旧教材变化不大。本节的内容对整个生物大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结构特点起统摄作用,是选择性必修模块3“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的第一个核心概念。在这个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对结构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结构预测或分析化学性质,从结构特征认识性质,进一步体会有机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重视直观教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
1、乙烯的加成和加聚反应;氯乙烯、苯乙烯的加聚反应,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氨基酸缩水成肽的反应
3、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已经形成: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性质是对结构的反映
学生不足(薄弱或欠缺):
1、除了乙烯以外的加聚反应链节与单体的相互推断以及方程式书写
2、缩聚反应的概念,由单体形成缩聚物的断成键过程。
3、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氯乙烯加聚反应的断键与成键特点,认识加聚反应的微观本质,构建加聚反应的一般认知思路
2.通过分析合成聚氯乙烯反应前后的碳骨架变化,了解高分子的单体,链节、聚合度和平均相对分子量等基本概念,认识单体、链节与高分子结构的关系,能通过分析加聚物的结构推测相应的单体。
3.通过体验己二酸与乙二酸的缩聚反应过程,认识缩聚反应的微观本质;能通过分析反应物官能团的结构和种类,正确判断缩聚产物的链节和端基,以及小分子生成及其个数,构建缩聚反应的一般认知思路;能通过分析缩聚物的结构推测相应的单体。
【评价目标】
1.通过直观分子模型和卡片来学习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原理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有机反应中断键和成键微观机理的认识(宏微观结合视角)
2.通过对单体与聚合物链节的相互推断,正向逆向思维训练,层层递进,建立模型,诊断并发展学士对化学反应模型认知水平。
3.通过对高分子化合物合成方法的学习,高分子化合物在社会生产中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诊断并发展学士对化学价值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责任视角)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两种聚合反应的认识思路;推断单体的聚合物和聚合物的单体,写出简单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难点:书写两种单体的缩聚产物的链节;分析和书写聚合物的单体。
六、教学方法
情境导学:创设高分子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这些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务促学:1.不同单体形成聚合物过程的对比,促进学生有机反应中断键和成键微观机理的认识;
2.对加聚和缩聚的对比归纳总结,促进学生形成对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基本方法的系统化认知;
3.高分子化合物对 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促进学生辨证地看待化学物质和化学问题。
习题测学评价诊学:通过课堂环节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课堂练习检测等来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模型助学:通过分子模型模拟变化过程,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角度学习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式。
学案促学:通过学案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 法:分子模型搭建、交流合作 、演绎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