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教案+学案+作业】高中化学优质课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乙酸、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章节:必修2-7-3乙醇与乙酸 日期: 类别: 教材:

123化学网

《乙酸》教学设计

——基于传统酿醋工艺认识乙酸的性质

设计者:赵慧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年版) 》关于必修课程“主题4:简单的有机物化合物及其应用”中明确要求:“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认识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和应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强调对官能团的认识,以及应用 (用途) 、性质、结构之间的关联,“提倡采用实验观察现象、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等策略进行教学”;并给出了 “我国酿造技术与食醋文化”情境素材建议。

在人教版教科书中,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乙酸) ”属于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 教材编排的内容顺序依次是“结构 (乙酸组成及其官能团) →性质 (酸性, 乙酸的酯化反应) →应用”,体现了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模式。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 学生对乙酸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更为熟悉,从实际素材出发,引导学生从应用去关联性质,再从性质去关联结构。

本节课以醋的真实素材为主线, 围绕“陈醋的酿造”工艺为素材, 将化学知识 (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融合于实际的情景中, 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通过观察体验,模型搭建、资料阅读和实验演示等方式, 渗透用途、性质、结构之间关联的思路,此外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传统技艺,关注生活,形成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基于前一课时对乙醇(烃的衍生物)的学习, 学生已了解羟基与乙醇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到官能团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开始建立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联系。在实践层面,学生已经了解醋在生活中的妙用,知道醋酸是具有酸性,对醋的传统文化有粗略的了解,但对酿造工艺包含的化学问题, 学生很少关注, 却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淡化乙酸酸性与用途之间的关联,侧重从微观的结构角度认识并分析乙酸具有酸性的原因及酯化反应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关联结构(官能团)与性质关系,建立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在此基础上,总结有机物类别、官能团、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学会迁移并应用到认识陌生物质性质。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乙酸的组成与结构特点,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关联乙酸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特点 (羧基) ,建立用途、性质、结构之间关联的学习思路,认识乙酸的性质与官能团羧基之间的关系。

(3)通过有机物的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从官能团分析的角度认识陌生有机物的性质。

【评价目标】

1.结合乙酸的用途,通过乙醇、乙酸结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联,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2.结合资料素材,通过酯化实验及原理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信息获取及分析探究实验的能力,体现了科学探究、证据推理的学科核心素养。

3.结合酿醋的生产工艺,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诊断并发展学生从结构(官能团)角度去认识物质性质,建立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变化观念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乙酸的酯化反应)

2.类比迁移法(官能团与物质性质)

3.观察法(乙酸的物理性质)

六、教学设计思路

以真实问题 (酿造醋的独特风味) 为情景,通过阅读材料陈醋的传统酿造工艺及质量标准要求, 认识并预测乙酸的性质,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的认识思路。通过酯化反应实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乙酸的性质,认识官能团、物质性质、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以陈醋酿造工艺涉及的官能团、物质类别等角度,通过迁移类比的方法,得出认识陌生有机物性质的一般思路。


版权声明

1. 本站所有资料和试卷,除特别注明外,都收集于网络或由网友上传,仅限学习交流。
2. 会员在本站下载的所有资料和试卷,只拥有使用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3. 所有资料和试卷,未经原作者合法授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会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传播、复制、转售,否则一律封号处理。
4. 如果素材损害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