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06 自然界的水
考点01 保护水资源
考点02 水的净化
考点03 水的组成
考点01 保护水资源
1.(2025·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市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倡“守碧水,润蓉城”。有关保护水资源的做法正确的是
A.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B.污水排入雨水管道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D.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答案】A
【详解】A、加强饮用水源保护,能有效防止污染,确保水质安全,符合防治水污染的要求,选项正确;
B、污水排入雨水管道会直接污染自然水体,未经过处理,属于错误做法,选项错误;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导致残留物进入水体,引发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选项错误;
D、工业废水直接排放会引入有害物质,严重破坏水环境,必须处理达标后排放,选项错误。
故选A。
2.(2025·江西省)2025年3月1日是赣州东江源向香港供水65周年纪念日。下列保护东江源水资源的做法错误的是
A.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B.利用滴灌技术灌溉园林
C.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 D.工业废水随意排入河流
【答案】D
【详解】A、生活污水含有污染物,集中处理可减少对水源的污染,正确。
B、滴灌能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正确。
C、合理使用化肥可避免过量化肥流入水体引发富营养化,正确。
D、工业废水含有毒化学物质等,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水源,错误。
故选D。
3.(2025·陕西省)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旨在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利用 B.农业上用喷灌和滴灌取代大水浸灌
C.生活中洗菜和淘米的水直接倒掉 D.实验完清洗仪器后及时关闭水龙头
【答案】C
【详解】A. 工业废水含有污染物,直接排放会污染水源。处理后达标再利用,既能减少污染,又能节约水资源。符合节水理念,正确。
B. 传统的大水漫灌浪费严重,喷灌和滴灌能精准控制水量,减少浪费。符合节水理念,正确。
C. 洗菜、淘米的水可二次利用(如浇花、冲厕所),直接倒掉属于浪费。不符合节水理念,错误。
D. 及时关闭水龙头能避免不必要的流水,节约用水。符合节水理念,正确。
故选C。
4.(2025·湖南省)2025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冰川保护”。冰川被称为“地球的固态水库”,储存了约69%的淡水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碳行动利于冰川保护 B.冰川水经过滤得到纯水
C.冰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大力开发冰川旅游资源
【答案】A
【详解】A. 低碳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从而减缓冰川融化,利于冰川保护,故说法正确;
B. 冰川水含有可溶性矿物质和杂质,过滤仅能去除不溶性杂质,无法得到纯水,故说法错误;
C. 冰川是有限的淡水资源,全球变暖导致其加速消融,并非取之不尽,故说法错误;
D. 开发冰川旅游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加剧冰川消融,与保护主题相悖,故说法错误。
故选A。
5.(2025·山东省烟台市)自然界中存在着“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三大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三大循环过程中元素守恒,元素化合价不变
B.水的天然循环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C.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D.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而碳循环、氧循环过程中均有化学变化发生
【答案】A
【详解】A、三大循环中,“水循环”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各元素守恒,元素化合价不变,“碳循环”、“氧循环”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如光合作用等,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守恒,但是“碳循环”、“氧循环”中化合价可能发生改变,如光合作用中氧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B、水的天然循环通过蒸发、降水等物理过程净化水并重新分配水资源。不符合题意;
C、碳、氧循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等动态平衡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稳定,不符合题意;
D、水循环以物理变化(三态变化)为主,而碳、氧循环涉及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2025·四川省南充市)为保护我们南充美丽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A.澄清的工业废水可以直接排放
B.大力植树造林可减少沙尘天气的发生
C.天然气燃烧的产物易形成酸雨
D.保护嘉陵江生态环境,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答案】B
【详解】A. 工业废水即使澄清,也可能含有溶解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直接排放会污染水体。错误。
B. 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减少地表沙尘飞扬,从而降低沙尘天气发生概率。正确。
C.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产物为CO2和H2O,不会大量生成导致酸雨的SO2或NO2。错误。
D. 完全禁止农药和化肥不现实,应合理使用以减少污染,而非禁止。错误。
故选B。
7.(2025·湖北省)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I.从海水中获取淡水